超详细解读!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近日获国家层面批复。
纵观整个规划,重点突出五大要求,一是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二是突出民生改善,三是突出老城整体保护,四是突出空间魅力塑造,五是突出非首都功能疏解,六是突出街区保护更新。
战略定位
风貌特征
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
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
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
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规模与结构
坚持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双向发力,合理确定用地、建设、人口规模与结构。
01
调整优化用地结构
适度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重,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2%;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4%提高到38.9%。
02
严格控制建设总量
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创造一流人居环境。严格控制建设总量,形成适宜的建设密度。科学利用地下空同,加强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利用。
03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内外联动,着力改善居住条件,适度降低人口密度,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形成与城市战略定位、主导功能相适应的人囗密度和人口结构。
空间布局
01、强化“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
中轴线及长安街
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屐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
一城
北京老城
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一环
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
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
02、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
加强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格局,烘托两轴统领、四廓定界、平缓开阔、壮美有序的整体空间秩序。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公共空间和建筑形态精细引导,形成凸显传统风貌基调的眺望景观、城市色彩与第五立面,绘就千年古都菁华、东方人居画卷。
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
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
01、强化老城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
a
强化两轴的空间统领地位
传统中轴线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主体,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7.8公里。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营造良好遗产环境,全面烘托中轴线作为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
加长安街沿线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管崆,保持严整有序的建筑界面与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塑造长安街宏伟庄重的国家形象。
b
加强老城空间格局保护
依托城址遗存、棋盘路网、历史水系、九坛八庙保护,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让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构建清晰可辨的四重城廓、四横两纵的林荫道及六海八水的历史水系,全面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02、最大限度留住历史印记
a
持续丰富和拓展保护对象
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健全遗产登录的常态化机制。分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最大限度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成片区域,持续扩大老城内整体保护区域占比。分批公布历史建筑、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及历史名园保护名录,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及大树保护信息库。
1.世界文化遗产;2.国家、市级、区级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又称普查登记在册文物);3.地下文物埋藏区;4.历史建筑(含优秀近现代建筑、挂牌保护院落、名人旧居、工业遗产等);5.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6.历史街巷、传统胡同及传统地名;7.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8.城址遗存;9.历史名园与古树名木;10.革命史迹;11.非物质文化遗产。
b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加强对传统节日、特色民俗、传统工艺的研究、记录和宣传工作,留住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老剧目,留住京味儿,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
c
生动讲述老北京故事
以西单北大街一线、平安大街、东单北大街一线、两广路为核心骨架,串联老城内重要的公共空间、历史节点和城市地标,形成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间。
依托胡同街巷,推动文化探访路体系建设,分区域形成主题鲜明的10条精品探访线路,引导散布于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串接与生动展示。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进一步增强文化活力与魅力。
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城市景观形态,强化36条重要景观视廊综合管控,形成眺望视线通畅、观赏对象清晰的景观效果。
03、强化传统风貌基调
a
划定三类特色风貌分区
古都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与其他成片平房区,也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名园、历史水系等历史文化资源所在的区域
古都风貌协调区:老城内除古都风貌保护区以外的其余区域
现代风貌崆制区:老城外除古都风貌保护区以外的其余区域
b
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
依据特色风貌分区。划定原貌、多层、中高层三类建筑高度管控分区。实施最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新建、改建建筑最高不得超过45米,凸显老城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层现舒朗壮美的空间秩序。
c
强化特色风貌街巷塑造
加强街巷环境治理,形成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和功能特点的特色风貌街巷。重点加强对街巷内各类环境要素的整体性、精细化、差异化管控,营造风貌持色突出、功能类型多样、空间形态丰富的特色街巷,描绘鲜活的生活图景。
d
推动公共空间精细化与艺术化塑造
提升公共空间的精细化与艺术化水平,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尺度亲切、实用有趣、开放多元的公共空间,形成一批与古都风貌相协调、与公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活动场所,构建散发古风古韵、融入现代生活的公共空间体系。
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a
切实改善居住条件
b
创造绿色、高效、友好的交通出行环境
综合改善出行环境,建设健步悦骑城区
提升健步悦骑体验。加强街道空间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各类街道设施。结合道路断面优化,加大行人、自行车路权保障,提高沿街绿荫盖,提升步行与骑行体验。依托蓝网绿道拓展健步悦骑空间,结合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功能区划定步行街区。
加强停车治理调控,强化街道空间管理
科学调控供需关系,有序缓解停车矛盾,近期加强停车治理,实现停车入位、停车收费,挖掘停车潜力,适度增加供给。远期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绿色出行,降低小客车出行依赖。
改善交通微循环,延伸社区式公共交通服务。优化街道断面布局,补充平面过街设施,加强智慧交通管理,监测违规交通行为。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地面公交服务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新建轨道车站全部实现交通接驳一体化,既有轨道车站因地制宜实施一体化改造,改善接驳换乘环境,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增强地面公交的可靠性、准时性,提升舒适性与灵活性。构建快速、可达、连续的专用道系统。提高公交出行的满意度与幸福感。
c
推动教育资源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
加强资源调配,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升教育服务品质。通过品牌示范校、集团校建设,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全市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
d
构建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康复护理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和网络,开展特色中医医疗服务。基础医疗卫生机构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e
构建多元统筹、医养结合的社会福利体系
坚持一体化建设的原则,以养老服务为主,兼顾残疾人、困境儿童群体。提供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f
构建供给丰富、保障有力、魅力多元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大中型文化设施服务水平,探索基层文化设施多样化、特色化建设,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文化需求。加强文化资源的统筹利用,鼓励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承担公共文化功能。公共文化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g
构建活力多彩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街区(社区)级-街道级-区级-市级及以上”的四级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提升大型体育设施服务水平,建设类型丰富、基本全面覆盖的中小型体育设施与场地。增加体育设施开放与资源共享力度。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h
构建文脉清晰、全民共享的绿色空间体系
大幅提升绿色空间开放度、功能复合度与空间品质,构建由两轴、水系、九坛八庙、林荫街巷、二环路及各类公共绿色空间形成的绿色空间体系。保护与延续老城大树遮荫景观效果,鼓励居民参与绿化建设与维护,提升公众绿色获得感。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增长25%以上。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首都功能核心区提质增效
01
切实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减重、减负
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相合,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以减量提质为目标,将人囗、建筑规模双控与首都功能保障、老城整体保护丶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并举,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02
促进产业功能提质增效
完善和细化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和准入标准,调整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和用地,鼓励土地使用权人按规划提升产业功能,引导差异化发展。
支持保障金融街国家金管理中心功能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央企总部发展。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合理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03
优化提升传统商业区
推进商业高品质发展,优化业态结构。突出商业特色,补足生活性服务业设施,强化生活服务导向、品质效能导向和文化特色导向,改造升级传统百货,坚持“一店一策”,发展体验式商业。
王府井商业区应密切服务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的要求,促进国际化、高品质发展,打造独具人文魅力的步行商业街区。发挥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带动作用,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前门(含大栅栏)商业区应密切服务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要求,促进特色化发展。在商业转型发展中充分融合文物、历史建筑、老字号等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要素,推进消费空间品质改善和服务升级。
西单商业区应强化面向本地市民的服务属性,开展好存量空间的优化调整工作,推动经营不善的商业设施转型升级。着力塑造西单文化广场节点,成为长安街沿线具有文化魅力和一流品质的展示窗口。
街区更新
依托东城区和西城区32个街道划分183个街区,从街区、地块、建筑三个规划层次,以街区主导功能分类施策,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推动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保护更新。
街区保护更新内容包括城市功能再造、空间重塑、公共产品提供、人居环境改善、城市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修复以及经济结构优化等。
注:本文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转发分享留言